校务公开
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安排
西安外事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2018-11-20      点击数:

 

20179月22日修订


 

第一部分  “十二五”期间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就 1

一、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特色德育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1

二、公益化办学方向坚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3

三、师资队伍质量大幅提高,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3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5

五、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特色教育成果丰硕 7

六、校园基本建设不断加强,智慧校园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9

第二部分  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10

第三部分  发展任务 12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2

二、主要任务 12

(一)加强党的建设 12

(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全方位完善育人机制 13

(三)突显国际化办学特色,打造国际化办学新高地 15

(四)继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就业 16

(五)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打造“一流专业” 17

(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7

(七)依托区域优势,加强校政企合作 19

(八)加强应用科学研究 20

(九)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1

第四部分  组织实施 23

一、落实责任分工 23

二、加强工作衔接 23

三、加强监督评估 23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以及《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结合学校目前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二五”期间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正确领导下,全校教职工团结一心,奋发努力,圆满实现西安外事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确“十二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以及省教育厅巡视诊断工作,专家反馈良好。综合改革稳步实施,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特色教育进一步彰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一、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特色德育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从加强党建入手,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党委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构建特色德育体系,大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建立董事会与党委沟通协商、交叉任职、党政联席会议等八项制度形成党委参与决策机制、党委监督保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党组织从决策到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形式,既强化了党委参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也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党委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得到董事会、校务会和教职工的信任,受到学校上下一致的拥护,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传承加快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构建了特色德育体系学校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建立七方书院,凝炼了“汇南北之气,凝东西之髓,顺乾坤之理,成雅乐之人”的育人理念,指导全校开展德育教育和博雅教育,统领各二级学院的书院,以书院为平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和以“鱼化龙”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宣传教育与学生德育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体两翼、五个着眼点、二十个着力点”的特色德育体系。“一体”是立德树人,化鱼成龙“两翼”是思想教育和行为养成;着眼于爱党爱国、爱校、爱文明、爱学习、爱创造”;从琴棋书画、茶艺茶道、爱心公益、慈善活动、志愿者服务、入学教育、公寓自治、文明校园、绿色校园等20个方面着力,开展系列活动,强调知行合一,乐于有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行。建立“学院+书院”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从学生日常行为抓起,全面推进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课上学院,课下书院,线上教学,线下辅导的全覆盖,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收到良好效果。“十二五”期间,特色德育教育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和省级一等奖。

公益化办学方向坚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学校坚定不移走社会化、公益性、非营利的办学之路,全面实施综合改革,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实行举办者亲属回避制,建立现代大学董事会制度,强化公益办学属性。包括校长在内的行政干部实行“全球公开招聘”、“校内竞聘”和“董事会、校党委、校务会联席会议任命”等聘用方式。实施“大部制”,实现管理结构优化,去行政化并强化服务。建立“大学院制”,管理重心下移,权责匹配,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决策、校长负责、党委监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民办大学制度,形成了决策、执行和监督分工合理、和谐高效的管理体制。

三、师资队伍质量大幅提高,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和修订了各类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了绩效考核和过程监控的力度,着力加强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来校工作。到“十二五”末,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064人。教师通过省人社厅、教育厅获评高级职称人数占全省民办高校总人数50%以上;中青年教师是目前教师队伍的主体。加大了与具有企业、行业背景的双师型高层次人才的合作力度,近三年,聘请企业导师、创业导师近150名,聘请的客座教授、特聘教授近130名。先后有250余名教职工被授予校级及以上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4年李培元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杨在华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李海峰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015年孙姜燕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学校出台《西安外事学院专任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实施办法》,配套《西安外事学院教职工科研工作量计算与考核办法》和《西安外事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两个文件进行实施,明确了各级岗位教师教学、科研数量和质量的考核要求,加大了对教师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教师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十二五”期间全校教师共承担校级以上各类纵横向研究项目375项,其中纵向项目343项,横向项目32项。纵向项目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6项,厅局级项目2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700余篇(其中,EI、SCI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全国中文核心期刊550余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科研经费投入近千万元以上。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注册审批结果的通告》(国科金发计〔2014〕77号),我校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A类)。2015年10月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拓宽了项目申报平台。2012年,七方教育研究所被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确立为“民办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和“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工作站”,同年12月底,顺利通过陕西省教育厅立项建设评估,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首家民办教育研究领域省级重点科研机构。2014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第四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荣誉称号。根据全国民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估排名,我校科研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进入了全国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实力第一方阵(20强),位居西北五省民办本科高校前列,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率先在民办高校中实施完全学分制,制定了与学分制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籍管理、选课等各项制度,实施“3+1”和“小学期”制,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出国、升学、特别是创业等个性发展的选择和平台,并为大类招生、指导学生按照能力选择专业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期间,共取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特色专业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重点专业4个(高职)、教学名师2人、教学团队6个、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7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优秀教材3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4个(国家级4个),成果数量位居陕西民办高校前列。在全国主流媒体教育联盟开展的2012年度总评榜陕西榜民办高校、独立学院评选中,我校荣获“教学改革典范奖”。2013年3月,《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为陕西省“转型试点高校”。

“十二五”期间,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成果显著。2011年获得奖项107项,其中省级41项,国家级66项;2012年获得奖项119项,其中省级96项,国家级23项;2013年获得奖项178项,其中省级42项,国家级136项;2014年获得奖项104项,其中省级26项,国家级78项;2015年获得奖项93项,其中省级26项,国家级67项。

2011年~2015年,全校平均初次就业率始终在93%以上,排在全省民办高校前列。2013年,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五、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特色教育成果丰硕

“十二五”期间,学校出台《西安外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西安外事学院专业预警机制实施意见(试行)》等制度文件严格规定专业设置的原则、专业设置条件、申报程序、审批权限和程序、学院本科专业设置评议专家委员会职责与议事规则、专业目录外专业的论证、监督等,确保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新增专业14个,培育出国际经济与贸易、护理学、物流管理、新闻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6个校级特色专业(本科),其中,物流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先后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在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确定了“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护理学”“新闻学”“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7个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其中,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护理学、物流管理专业先后被批准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国际化教育特色突出作为省内最早开展国际合作和留学生教育的民办高校,与近百所国外大学签订协议,进行教学、科研和师生交流,合作教育项目、来华与出国留学生、外籍教师数量遥遥领先。发起和参与多个国际教育组织,举办多场高层论坛,交流活动频繁。国际政要、学者来访常态化,全球招聘校长和各类人才,国际化氛围浓厚,师生国际视野宽广、交流能力强。

创业教育成果丰硕。学校率先在全国民办高校中成立了创业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用自编教材,在全校的教学计划中融入了36学时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构建了“创业知识普惠教育+创业人才重点培育+创业精英提高教育”三个层次的创业教育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创业教育+技能培训+园区孵化+基金扶持+政校企联手”五位联动创业孵化链平台。2013-2015连续三年举办陕西省“鱼化龙”大学生创业节和创业论坛,得到陕西省教育厅、人社厅、团省委等多家政府职能部门、社团及合作企业的支持和省内各高校的大学生的热烈响应。

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校特色教育,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先后有省内外100多所高校、市区县人社厅、局来校考察交流,学习借鉴;先后获得省市厅局10余个奖项和荣誉2013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电视电话会议上,对我院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给予了肯定。2015年,作为首批获得省政府百万元扶持资金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唯一高校。2015年6月,《人民日报》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及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予以专题报道。在2015年11月30日举行的全国高教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年会上,我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先进集体(30家中唯一的民办高校),黄藤董事长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先进个人。

六、校园基本建设不断加强智慧园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建了南区北大门、综合体育馆;实施了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公寓楼升级改造;完成了南区创业广场连廊改造,龙韵人和社区绿化工程等;为全校宿舍及办公区域安装空调约4000台,为学生宿舍引入太阳能热水器,教学生活设施更加完善优良,师生学习生活条件更加优越到位,校园环境更加洁净美丽。

“十二五”期间完成数据中心机房建设,达到国家B级标准,使校园网可持续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处于陕西地区高校领先水平。建设完成数字化校园平台,包括统一信息标准、统一身份认证、公共数据库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等内容,实现了多业务系统之间基础数据的共享,同时校园网用户通过一次认证即可访问与之相关的业务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中基本信息管理、网上选课、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模块已经投入使用。建成服务于学生的业务系统,包括招生系统、迎新系统、学工系统、离校系统、就业系统等;建成“一卡通”系统实现了全校了师生购物、餐饮、图书借阅、宿舍门禁等功能;全校用电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宿舍的集中供电的智能化管理;视频安全监控包括1400余个视频监控采集点,为校园安全稳定提供了保障。此外DNS 、认证计费、FTP服务也已建立并运行,金蝶财务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等均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办公网、公寓网和无线网的基本覆盖。2013年我校与中国电信合作,构建了以GPON技术为依托的万兆校园网,成为陕西地区首家将万兆网引入校园的民办院校。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成绩斐然,截至2015年12月累计建设视频影像资料共254门次,共630学时。引进资源包括“视频资源库”资源和“国内外开放课程”资源,涵盖经济、管理、文学、工学、医学、农学、艺术学等各个学科门类的示范课程视频共1219门,38021节次。开放课程资源嵌套于清华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全球开放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及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等,合计10159节次 。2014年8月引入140余门尔雅通识课,并于同年9月份向学生免费开放。

第二部分  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是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战略关键期,学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也逐步深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新修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全国人大多次讨论,很快就要出台国务院、教育部及相关部委还会出台相关的文件法规,国家对民办高校将实行分类管理,民办高校会获得比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民办学校的发展“一校一策”,百花齐放、充满活力。2015年底,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自2016年起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陕西省也将要出台《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现在已经在征求意见,很快就会下发实施。从国家和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看,我们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我们也面临生源锐减、竞争加剧、“前甩后追”的新挑战。我们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双一流建设加大了人才竞争和办学竞争的压力;二是内涵建设到了关键攻坚阶段,在转型中实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三是学校的收入与发展中所需大量办学经费投入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人才队伍仍然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学校要顺应国家改革新形势,振奋精神、深化改革,以创新精神实干、苦干,在新常态下寻求新突破。

第三部分 发展任务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和我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安排部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坚持“应用型、综合性、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定位,不忘初心追赶超越,埋头苦干,争创“双一流”,努力完成“赶世界水平,创百年名校”奋斗目标的阶段任务

主要任务

(一)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为争创“双一流”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障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强化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建设,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和追赶超越,争创“双一流”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上的保障。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和反腐斗争,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执行责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党政班子成员带头身体力行,廉洁自律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2.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抓好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等三项工作。创新机制体制,探索新方式、新思路、新经验,在追赶超越,争创“双一流”上,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全方位完善育人机制

“人”的培养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鱼化龙”特色校园文化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

1.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七方书院为依托,指导各二级书院,开展博雅教育。成立“人学研究中心”,深入研究“人”;成立七方琴社、七方茶社、新唐诗创造社、七方快乐营等组织,寓全面育人于琴、棋、书、画、诗、茶、艺、公益等各项教育活动中,为学生开设古琴专业,开设“阳明心学”公开选修课,通过教学和雅乐等多元化活动培养学生成为知行合一、乐于有用的人。

2.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育“鱼化龙”特色校园文化大力加强以“鱼化龙”精神为核心理念的大学文化建设,筑牢全体师生志存高远、奋发有为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价值导向、素质养成和情操陶冶方面的突出功效,为显著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持久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沛的精神支持和文化动力,为学校的长远建设和立德树人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爱校爱国爱党教育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坚持课上课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深化丰富特色德育体系,全面开展德育体系涵盖的各项的活动,落实《品德行为养成考核实施细则》,实行德育学分一票否决制;发挥好共青团、七方书院、心理咨询、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入实施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4.完善“学院+书院”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丰富书院活动内容,大力开展鱼化龙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鱼化龙大讲堂、鱼化龙漫话、鱼化龙新年音乐会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学生养成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德育教育、心理辅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逐步实现学生的文化养成、个性拓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建立学生服务保障机制,建立职业生涯指导、后勤服务、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政策和信息查询等事项的一站式服务;加强大学生生活园区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水平,完善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加强和完善我校学生医疗保险的规章制度,制定高效的工作流程,合理规范的学生就医报销程序。继续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为一体的资助体系。

(三)突显国际化办学特色,打造国际化办学新高地

1.联手建立“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秉承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统筹推动教育开放”和陕西省“着力扩大向西开放”政策,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教育共同体,开展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重点合作,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凤凰卫视联手建立“中国‘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力争与“一带一路”沿线50个国家的主要大学建立双边培养关系,建立密切的教育合作交流机制。

2.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利用学校较强的国际化办学优势,进一步推进与已经建立的匈牙利、马来西亚、美国等高校的科研合作,力争早日建成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争取冲刺国家级基地。

3.扩大双向留学生规模,支持人才“向西”流动。加强学校国际化办学力度,吸引国外学生来留学,扩大留学生规模,优化留学生结构,力争五年内留学人员增加到2000人次。鼓励学校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为向西开放提供人才支撑,争取五年内对外留学的学生数量提高到3000人次。

4.深化对外人文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深化对外人文交流,加强学校部门间协同,推动形成对外人文交流良好格局。在对国外学生开设汉语教育特色课程、学位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中国国情、中国商业模式与国际交流,五年内在10个以上国家建立对外培训基地或共建合作院系。

(四)继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就业

贯彻实施“全体在校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不断线机制”,每年10%以上的在校学生能够参加有组织的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在内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新增1-3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系)学院,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之星。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发展规划设计,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创新、产学研联盟、项目扶持、企业孵化”“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链”,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转化。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内容。确立以“创业竞赛+实训实践+创业节”为特色实践教育主渠道,以各学院为依托的“专业+创业”人才培养辅助模式,修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材。推行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组织创新创业类社团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五)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打造“一流专业”

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力争建成3-5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重点专业。

1.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打造专业集群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突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优先发展品牌专业,全力办好特色专业,积极培育新兴专业。重点打造经贸物流类、医学护理类、语言新闻类、艺术类、(电子)信息技术类等五大专业集群,在资金投入、招生指标、教师引进、新专业申报、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向专业集群倾斜,建成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相互支撑的专业群。

2.加强专业过程管理,实施专业预警制。针对不同层次专业建设标准,建立已开设专业和新办专业评估标准体系,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专业评估,通过专业评估,积极申报面向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和新兴交叉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淘汰过时专业,形成特点鲜明、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体系。

(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根据社会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职业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以培养目标和岗位群所需的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高教育信息化。

2.完善学分制改革。解决学分制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导师制、重修制等构成的具有外事特色的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

3.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大力进行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加大课程的“互联网+”,促进在线课程教学、慕课(MOOC)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深度融合,发挥信息化在教学以及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促进和创新作用。

4.优化“3+1”、“小学期”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转型发展和学分制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3+1”、“2+1”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元化选择。实现由独立培养向开放式联合培养的逐步转变。

5.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积极采用非标答案试卷,加强学业过程管理,坚持分类考核评价,使考核评价的形式符合课程性质特点,并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

6.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程。通过网络课程建设立项等政策,在已实施的思政类、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类网络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建设,包括网络教学课程和网络自主学习课程。全校网络平台课程建设及应用达到25%以上;平均每个专业每年至少完成2-3门网络课程的建设任务。

7.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时搜集和分析社会对我校毕业生的反映和评价,作为改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方式方法的重要依据,进而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完善“培养--监控--反馈--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逐步形成自省、自查、自评、自纠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七)依托区域优势,加强校政合作

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实际需要,每个专业均有深度合作、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校企合作单位,且数量不低于专业人数的5%;校、院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来自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的比例不低于40%

1.打造高新中心区。充分发挥学校处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腹地的区位优势,充分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与高新区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以互联互通、共享共荣的理念,指导学校的校园规划建设,促进全校师生员工,自觉主动地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高新区的科技经济文化活动和发展战略融为一体,建设面向高新区的开放性大学校园,把西安外事学院建设成为高新区的人才培养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健康运动中心和图书情报中心,为高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2.和“凤凰教育”合作建设新闻产业中心。凤凰教育作为凤凰卫视集团下属的教育公司,学校依托其丰富的国际化资源和市场运作经验,合作建设新闻产业中心,联合培养高质量新闻产业从业人员。积极申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凤凰教育联合举办的“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促进学校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

3.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基地建设,力争建设1-2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面提高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和质量。按照行业先进技术水平、职场发展需求,在学校重点发展专业中,充分利用政府各项政策支持、经费扶持,加大投入,优化、更新、增加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进一步提升实验仪器设备的层次水平,使实验设备在完全满足教学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科学研究平台,为我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奠定物质基础。

(八)加强应用科学研究

强化学校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应用科学研究。力争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1-2个,搭建6-8个校企合作科研创新平台(基地);建立1个省级示范型智库,2-4个校级重点智库;承担省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数量在全省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实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课题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与技术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1.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科研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科研创新平台,通过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活动,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优秀科研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2.建立一批特色明显的研究基地以学校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为龙头,在经济管理类、护理医学类、语言新闻类、电子软件类等专业群领域,与先进行业企业合作搭建具有战略性的科研基础条件平台,探索科研合作新机制,凝练研究方向和特色,狠抓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打造几个省、校级智库,提高我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推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鼓励各院系融入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推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的途径,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

(九)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干部专业化、年轻化,完善干部任期制和轮岗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35%;具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教师比例达到15%;具有工程背景、企业和行业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0%。学校重点发展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修培养率达80%以上;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70%。

1.引进培育学科专业领军人物。在积极引进各专业领军人物的同时,做好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建立教师发展基金,支持发展潜力的教师学历提升、企业锻炼、海外访学、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组织教学经验交流,积极更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积极探索具有民办院校特色的教师职业化培养教育体系,形成有助于民办教师持续成长的长效机制,建立起科学的教师发展教育模式。

2.加强团队和专业梯队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发展计划。按照“项目牵引、培育为主”的要求,结合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合作开发等,探索团队建设新模式,打造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团队。充分利用学院已有的各类国际、国内合作项目资源,逐步实施“青年教师访学研修计划”。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制定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聘请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推荐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第四部分 组织实施

落实责任分工

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对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化与年度计划和规划的有效衔接,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资源,精心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工作衔接

注重学校改革发展事业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凸显双一流建设的龙头主线作用,确保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之间,学校事业规划、专业建设规划、队伍建设规划、校园规划和各单位部门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切实提高规划的执行力与实效性。

三、加强监督评估

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年度评估和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把规划执行情况作为各单位、各部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负责人的个人考评挂钩。根据考核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任务和举措,实现以评估带规划,以规划促评估。